• 合资企业文化整合:谁牵着谁的鼻子走?

    作者:未知 更新时间:2010-11-30 11:37:24 来源:21世纪企业文化网 【字号: 】 浏览
    [导读]合资企业文化整合:谁牵着谁的鼻子走?

    合资企业文化整合:谁牵着谁的鼻子走?

      国企,怎会被人牵着鼻子
      
      均富企业金融新近一份报告显示,从2005年7月到2006年6月间的一年中,有价值140亿美元的中国内地公司被境外企业并购。一时间,各种关于该不该并购、是不是贱卖、有没有产业危机等问题,被理论界、业界在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。然而,不知您是否注意到,并购后,国企在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:国企将隐性福利向公开收入转变的同时,外企在中国却将公开收入转变为隐性福利;我们学人家把单位的食堂卖了,人家却建起了食堂;我们刚刚取消企业的社会功能,人家又开始为员工建宿舍、托儿所……。这不禁让我想起一段关于乡下人进城后的感慨的笑话:俺们刚吃上肉,你们又改吃素了;俺们刚娶上媳妇,你们又独身了;俺们打工春节刚能回家,你们过节又开始出门旅游了;俺们刚能歇会儿不用擦汗,你们又去健身房、桑拿房流汗了;俺们刚吃饱穿暖,你们又开始减肥了;俺们都想往城里跑,你们又到乡下来建度假村了……。引用这段笑话并非嘲笑国企,国企越来越像外企,外企却越来越像国企,我们真是迷茫啊!更多的,是为国企在合资企业文化整合中,认不清管理的本质,盲目跟风而着急。
      国企在改制中引入外资,除了资本本身的吸引力,更多的是想学习先进企业的先进理念,用外企的先进管理模式、经营模式和文化理念来武装自己。因此,借引入之契机,对旧有的不适应市场的文化要素做大的变革——劳动关系一律聘用制;待遇公开化,取消各种隐性福利待遇;“以岗定薪”,体现不同岗位之间的待遇差别;那些“工龄”、“资历”不适合再提了,取而代之的是“能力”、“绩效”,把员工和企业的关系界定为“市场化的劳资关系”;企业办社会?不成!企业是企业,社会是社会,学校、医院、食堂都要市场化!——文化氛围有种全盘西化的趋势,正如有位负责企业文化的国企领导说:“与外商合资后,不知不觉中企业文化跟着外方公司的文化走了。”
      
      企业并购中的“强”和“弱”
      
      国企向外企学习的东西,往往是管理的表象,外在的做法,并非本质。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益和效率,所有可以达到管理目的的做法都是好方法。中国有特殊的国情、民情和文化,我们以前在管理上做得不够好,并不一定是手段错了,也许是更多综合原因造成的,外企的管理做法是建立在外国文化土壤之上的,我们应分辨清楚,再拿来为我所用。在这一点上,外企做得很好,他们时刻不忘管理的本质和目的,进入中国后,会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文化调整做法,让管理出效益。
      在企业并购中,企业双方合并后会产生文化的交汇、冲突乃至融合,企业文化发生变异,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。而且合资方有文化强势方和文化弱势方之分,决定强弱势的因素包括:哪种文化在社会中占了主流、合资双方的股权比例、谈判地位、管理变革的话语权属于谁(例如,谁是董事长,谁是总经理)、人员构成比例如何等等。在文化的融合中,强势方的文化因子会更多地被保留下来,而弱势方的文化则往往要进行大幅度的变革。当然,除了双方力量的对比之外,管理层的经营意图,也对文化汇合后的变革趋势起着重要作用。无论如何,在并购过程中,如果不对文化进行有意识地整合和引导,往往会出现强势压倒弱势的情况。
      为什么国企文化相对于外企文化成了弱势一方?而今,在很多管理者、学者看来,国企文化成了“不适应发展”的代名词。笔者曾经做过一个非正式的调查,让被调查者在1分钟内分别说出对于“国企”和“外企”的印象,用一个或几个词来表示。调查对象有几十人,其中不乏国企、外企内部的人。结果出人意外的集中,对于“国企”的描述多围绕着“垄断”、“管理体制僵化”、“缺乏活力”、“懒散”、“大锅饭”、“落后陈旧”等等;相对应的,对于外企却不吝于冠以各种美好的词汇,“积极”、“高效率”、“市场化”,甚至有人给出的回答是“让人向往”!虽然在经过思考后,人们也能想起很多成功的国企,以及国企文化中的积极因素,但对国企文化的第一印象无疑是令人遗憾的。前文提到的企业对自身文化一竿子打死、全盘否定的现象,决不仅仅存在于外资参与的国企改制中,而是存在于所有形式的改制中。
      在长期的发展中,我们的国企积累了丰厚的、优秀的文化底蕴,例如家庭式的关怀氛围、忠诚、奉献、吃苦精神等等,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创造了优秀的业绩。然而,这些文化要素都是零碎的,没有经过系统地提炼和整合,更不用说被大众熟知、接受和执行。表面看上去,我们的国企中不乏各种口号、宣传栏,但口号只是口号,其背后有什么内涵、什么操作方法、怎么管理、是否适合企业,都是一片空白。这样的文化形式也与外企形成了鲜明对比。外企的企业文化是精练的表述和具体的性作方法,员工知道怎么去做,并且必须去做,新来的人也容易被“同化”。两相比较之下,强弱立现。我们迷失了自己,所以只好跟着别人走,被人牵着鼻子走。
      然而,该不该跟着别人走?我们在前面提出了“强势”和“弱势”的界定。值得注意的是,强势文化未必就是“好的”,弱势文化未必就是“坏的”,能够提升员工行为、推动企业发展的才是好的。
      
      国企,该“找回自己”了
      
      国企,该“找回自己”了!
      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,从来就不是简单化的一刀切就能解决的。在并购前,国企要对自身的文化做一个全面的提炼和总结:我的传统是什么?哪些因素对我现在的发展是不利的?哪些因素是要发扬提倡的?管理和文化如何互相反映、互相促进?对此类的重大问题,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,才能在和并购方的谈判中、并购后的管理整合中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。而且,只要经过系统地准备、积极地应对,国企完全可能在新的产权结构、新的发展形势下,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扬弃和提升,这其中并不乏成功先例。
      T公司是省内最大、行业知名的制造型国企,面临着国际著名的S集团百分百的股权收购。然而,T公司并没有象国内大多数公司那样,盲目跟风外企文化,而是在收购前,请咨询公司为双方的企业文化做了全面的梳理、提炼和整合,为企业未来的文化建设、管理提升、提出了方向。显而易见,由于T公司与S集团成长的市场环境、民族及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差异,导致了企业在价值观、经营理念和组织制度等文化要素上的差别。
      合资企业文化如何整合呢?第一步就是要挖掘T公司隐藏于企业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因子,第二步是与S集团的文化进行对比,总结出两者在发展策略、执行手段等方面的异同。在比较双方文化差异,充分考虑到地域、传统等因素对企业文化的影响,以及企业战略、运营管理等要素的文化要求基础上,T公司总结出自身下一步要继续弘扬的理念,要借股权变更契机融汇进来的S集团的理念,明确企业文化的建设方向。在此基础上,T公司建立了既适应世界经济、又适应自身特点的方法和流程,提高了企业认知度和美誉度,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资源、市场机会,为实现“与国际接轨”的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。可见,在与外资融合过程中,不能盲目学习任何一方的表象管理做法,而应认真分析双方文化,解析管理难点,制定出适合的管理方法,才能解决管理难题。
       国企对于自身文化的提炼总结,必须是客观地反映现实的,而非表面文章。不能再走以前企业文化建设的那条老路了,不要妄自尊大,也不要妄自菲薄了;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,也要学习别人的长处,避开别人的短处。总之,就是不要再被人牵着鼻子走了!